观影像,尽思量:《萍聚》轶闻:一首卡拉OK金曲背后的故事

观影像,尽思量:《萍聚》轶闻:一首卡拉OK金曲背后的故事

李翊君回忆道,《萍聚》最初只是专辑中的“凑数”作品,没人看好它。可是,当这首歌在电台播出后,出乎所有人意料,歌曲迅速走红。街头巷尾的音像店不断播放着那段钢琴前奏,马上引起了热潮。于是,综艺一唱片公司决定为李翊君录制个人专辑。1987年12月5日,李翊君的首张专辑《萍聚》正式发布,专辑中A面为她独唱版的《萍聚》,B面则是她与李富兴对唱的版本。李翊君回忆道,当时录对唱版时,制作人临时找了一个男生来与她合唱,两人隔着毛玻璃对唱。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对唱版的火爆程度远超独唱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听到的《萍聚》都是对唱版。

点击蓝色链接观看视频

李翊君与李富兴对唱版《萍聚》火遍全国

李翊君的个人专辑《萍聚》发行后,磁带销量在三个月内突破了20万张,瞬间让她从一个不为人知的歌手,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然而,专辑内页的创作者署名却写着“佚名”,尽管大家为此大为疑惑,歌词和曲作者的姓名始终没有出现。直到2005年,台湾东森电视台制作了专题《歌的故事》,专门调查《萍聚》的词曲作者时,这首歌的作曲者终于被揭开了神秘面纱。原来,1967年为《萍聚》谱曲的是时任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学生的孙正明。看到该报道后,已是台北市立大学音乐系教授的孙正明主动联系节目组,首次公开承认自己为作曲者,并回忆起创作过程。

1967年夏天,20岁的孙正明正参加台中市的一项音乐研习活动。期间,他遇到了一位来自台南家专的女生,她拿出一小段歌词,请孙帮忙谱曲。孙正明回忆,歌词写在一张皱巴巴的草稿纸上,杂乱无章,显然是一时的涂鸦。但其中一句“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却传达出一种豁达的心态。孙正明答应帮忙谱曲,并在30分钟内完成了创作。

当时,他选用了降E大调,让普通人也能轻松唱出来,并加入了前奏和副歌尾奏来丰富情绪。完成后,孙正明突然发现,这首歌竟然没有名字。思前想后,他想到了失联多年的女友的名字中的“萍”字,于是将歌名定为《萍聚》。这也正好与歌词的寓意相契合——浮萍随水漂泊、短暂聚合,象征着人生无常的相遇。

为何孙正明长时间未曾披露《萍聚》的作曲身份?原因有三:首先,1967年时,学校禁止学生参与通俗歌曲创作,他因此未敢公开;其次,70年代他曾到访中国大陆,担心受到政治审查;最后,歌曲在多年后被多次改编,孙正明一度未能认出这首歌。虽然他最终在台湾音乐著作权协会登记了著作权,但并未追溯过去的版税。

至今,《萍聚》的民间合唱版本已经超过8000个。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到贵州侗寨大歌队,不同语言的版本在各地传唱,诉说着不同的《萍聚》故事。当年那个默默无闻的艺校女生李华苓,已经成为了举办百场巡演的巨星李翊君;而当年那位隐姓埋名的《萍聚》作曲者,如今也已成为台湾音乐界的栋梁之才。然而,那两位提交歌词的女生,依旧如那张褶皱的纸条,留在历史的尘埃中,无声无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