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距芒康县城120多公里。盐井盐田至今保留了我国境内较为完整的古老制盐方法。2019年,芒康县将积极推进盐井千年盐田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芒康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距县城 107 公里 , 214 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 米 左右 。“盐井”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 ,距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所以这里保留着纯朴的民俗,自然神奇的大自然风景。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
展开全文
虽然将流传至今的制盐手艺都保留下来了,使用者澜沧江的水制盐早已是当地居民们默认的“祖宗水源”了,但是使得芒康盐田远近闻名的原因,其实是在于都使用澜沧江制盐但是东西两岸的村庄制造出的盐颜色不相同成为了媒体们热议的焦点,很多也由此慕名而去想要一探究竟。
东西两岸的少数名族聚居地不同,西岸加达村是藏民聚居的村落,所制盐田呈红色,而东岸盐井村是纳西族聚居的村落,产制的盐田为白色。水一样,手艺也基本相同,在资源丰富的澜沧江,两岸都有着丰富的盐矿,地貌山高水低,盐卤便丰富的冒出。妇女们到江边将盐卤装好带回家,倒入盐田,然后在阳光下晾晒蒸发便成为了一粒粒盐,妇女们将盐粒收集好,倒去剩余的水分,便得到了使用盐巴。在这里,女人们非常辛苦,她们主要的劳作便是制盐、晒盐、收盐,男人们也不会闲着,之后的贩卖便是他们的工作了。
说了这么多既然两岸的手法、水源都相同,为何制造出来的颜色会不同呢?原来问题出在了西岸的土质上,由于土质的不同所以让西岸加达村村民们制造出来的盐就会呈现出“红盐巴”的情况,但是这也并不影响,红盐巴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虽然红盐巴的价格略低于白盐巴,但是我们知道藏族人民很喜欢吃酥油茶,用红盐巴打出来的酥油茶便格外好吃受到各地人民的喜爱。
红白盐巴已经成为了芒康盐田的亮点,不仅仅为当地的居民带去“盐产业”的经济收益,由于盐田错落有致的构造、位于山中静谧的生活环境也让很多游客慕名而去,也想要一睹“红盐巴”的真容,尝一尝红盐巴制造出来的食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大自然的奇幻果真是无法言喻的,如果有机会去到了西藏,一定要去芒康盐田看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