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全球的麝鼠

遍布全球的麝鼠

麝鼠有一种啮齿动物营水陆两栖生活,外貌具有明显的水生生活特化特征,体形巨大,成功的广泛扩散于全球各地,它就是麝鼠。这种鼠原产于哪里?生活在什么地方?我国的麝鼠最早发现于黑龙江和新疆,它们在高纬度地区生活时不怕冷吗?有什么异于其他鼠类的独特本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麝鼠(Ondatra zibethicus),也叫水老鼠、青根貂,是啮齿动物田鼠亚科中个体最大的,身体肥胖,头部稍扁平,眼小,嘴短钝圆,上下颌各有一对长而锐利的门齿。平均体长30厘米,颅全长平均6厘米以上。成年麝鼠的体重在 600~ 1 200克之间,雄性重于雌性。在北美洲,麝鼠有16个亚种。

麝鼠的外貌具有明显的水生生活特化特征,如尾巴侧扁、尾高大于尾宽、后脚外缘有明显的用于游泳的穗毛以及后脚掌具有半蹼等。

麝鼠的生活习性麝鼠是水陆两栖的草食动物,喜食水生植物的幼芽、枝叶、果实、鲜嫩的块茎和块根等,也取食陆生的野草和野菜(包括根部),栽培的作物、蔬菜、果实以及木本植物等。一般不捕食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但当食物不足时,也会取食一些小动物,如河蚌、田螺等。麝鼠还有秋冬储存食物的习性,人工饲养的麝鼠食性相对比较杂。

麝鼠一般在黎明、黄昏和夜间集中活动,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活动地点和活动时间,甚至采食、排便和游泳的路线也比较固定。

麝鼠营半水生生活,喜欢栖息在沼泽、湖泊、河渠、苇塘、河岸以及水草茂盛的低洼地带。一般在水中活动,居住和繁殖都在洞穴(家巢)里,其洞穴结构复杂且精巧。

麝鼠在水中活动时灵活自如,每分钟可在水中游动30多米。在水下潜泳觅食时,每隔1~2分钟会将头伸出水面换气。遇到天敌时,会潜入水中保持3~5分钟,曾有观察称麝鼠的潜水时间可达15分钟。在水面上直线活动的距离在150~200米,活动面积可达1 000平方米。

水边取食的麝鼠麝鼠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一年多胎,繁殖能力强。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每年平均可产2~3胎;在较温暖的地区可产4~5胎。胎仔数平均6~9只,曾有报道称有1胎16只。麝鼠的妊娠期25~29天,哺乳期3周左右。寿命平均3~5年,最长可达10年。

麝鼠皮拥有柔滑如丝的绒毛,美丽鲜艳、御寒性强,是20世纪50年代很珍贵的裘皮原料,为当时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被称为“软黄金”,这也是麝鼠被全球各国大量引进饲养的原因。雄鼠体内的麝腺可以分泌麝鼠香,此香是制作香水等化妆品的原料,含有麝香酮等成分,具有抗炎、抑菌和耐缺氧等作用,所以也可药用。

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鼠种麝鼠的原产地为北美洲,1905年被初次引进欧洲。最初在欧洲中部捷克布拉格西南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放养。除了麝鼠自身自由扩散的原因外,受当时国际毛皮市场的刺激,一些国家也开始引入麝鼠,这样就使其在欧洲国家扩散开来。苏联1928年引入麝鼠,为了避免其破坏水坝等建筑,主要散放在农业的低活动区域。据统计,在1928—1945年间,苏联境内约有8万只麝鼠被散放。

芬兰1919年从德国、北美洲、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引进1 100只麝鼠,散放在全国293个地区。35年后(1920—1955年),除了芬兰最北部地区,全国所有生境都有了麝鼠分布。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麝鼠种群由西部欧洲向远东和中亚地区扩散,分布区逐渐扩大到了蒙古和中国。

据分析,欧洲中部的麝鼠种群来源于1905年引入的5个个体。麝鼠的扩散速度很快,1905—1930年欧洲中部麝鼠的扩散速度是每年11千米,1930—1960是每年5千米;芬兰1920—1960年的扩散速度是每年10~20千米,瑞典1945—1994年的扩散速度是每年5~11千米。瑞典和挪威的麝鼠是1931年引入到俄罗斯北部的科拉半岛后,自然扩散而来的。挪威在1980—1988年间引入了麝鼠,到1996年全数量明显下降,包括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导致麝鼠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包括食物、寄生虫、捕食者、气候因素、种间资源竞争和资源利用等。

受当时国际毛皮市场的影响,麝鼠被引入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它们都能成功定居下来,由此麝鼠也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脊椎动物入侵者。

我国1955年和1957年在黑龙江和新疆先后发现了野生麝鼠,这些麝鼠是由苏联自由扩散过来的。1957年,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麝鼠在全国部分省区散放。麝鼠是当时很重要的毛皮动物,新疆每年可生产25万张麝鼠皮,黑龙江省每年可产12万张麝鼠皮。1958年以来,黑龙江省的麝鼠经过人工散放和自然扩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养殖,1973年收购的麝鼠皮占全省野生动物毛皮总收购量的35.4%,增加了当地的外汇收入。

然而,麝鼠的打洞筑巢等行为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20世纪50年代,有人在河北白洋淀地区散养麝鼠。最初用竹竿圈围了1亩左右的水域圈养麝鼠,没想到2~3日后竹竿被麝鼠咬断,大部分逃逸。逃逸后的麝鼠在堤坝上筑巢打洞,造成了水患。

麝鼠被认为是对所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都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物种,如在立陶宛,麝鼠被定为是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强烈影响的物种,通过取食河岸植物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过挖洞等行为破坏地表,进而影响水域的化学和物理特征。麝鼠还会对生活水域内的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贝类等动物种群大小和群落的结构等产生负面影响。国各地几乎都有分布。1989年,丹麦也引入了麝鼠。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的麝鼠

成功扩散的原因专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成功的脊椎动物入侵者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生存能力强,在原产地的分布范围广,能够自由活动,食性广泛,世代时间短,群居生活,雌性个体能够定居,比多数亲缘关系近的物种个体要大,能够在更大的物理条件下发挥作用,能够在人造环境中定居,遗传变异性大,与人类有关系等等。

而麝鼠具备了上面提到的除最后两点外的所有特征。麝鼠的适应能力强,胎仔数多,善于挖洞和筑巢,只要食物和越冬条件有保证,就可以存活和繁殖下来。另外,在相对隔离的环境里如果物种多样性低,与麝鼠原产地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如气候和植被)的相似度高,同时与本地物种的生态位利用有很大差异,那么,麝鼠也可以成功扩散。

擅长游泳的麝鼠在动物生态学上还没有像麝鼠这样如此广泛地把一个物种引入到世界各种环境中的实验,所以麝鼠的全球发展和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结果,对于理解生物入侵的机理和过程很有启发意义。

水下的体温调节能力水生哺乳动物还面临一个很大的生活问题,就是在水中的体温调节机能。哺乳动物在水中时,心率及体温等代谢功能经常会受到抑制,所以在水中维持热量平衡至关重要。

麝鼠是一种不冬眠的鼠。在北美洲,麝鼠冬季冰下的取食活动很活跃。除了其优良的皮毛保温性之外,还具有突出的身体局部异温性的特点。实验室实验测定表明,麝鼠在水温低于30℃时体温就会下降。一些学者认为,麝鼠在水中对自身体温降低的生理耐受力较弱。无线电遥测的数据也表明,麝鼠在离开冬季居所前体温会升高,表明它们在水下活动时可以动用其身体储存的热量。

限制麝鼠冬季潜水的因素不是对憋气的耐受能力,而是体温调节的代价。麝鼠在3~10℃的水中潜水1分钟,比20~30℃时的能量代价要高出一倍。麝鼠在低温下的这种生理效应也会影响其取食效率。与夏季相比,麝鼠在冬季离开其居所外出取食的活动较少,但取食时间明则显增长。

虽然麝鼠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泛,现在依然有很多地方都有养殖,但对其研究却少之又少。除了对麝香的分泌、化学成分等有些研究成果外,对其生态学,尤其是成功入侵后的生态学效果等领域还没有见到相关报道,有待大家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